2017年12月5日 星期二

縱型輪行袋_測試報告


繼 決定旅行攜車袋,解決了單車上飛機的問題之後,
海外兩鐵旅行的行前準備工作...接下來就是為了增加單日的行動範圍,騎公路車加搭電車兩鐵並行利用。如何帶公路車坐電車就是個課題。

剛好今天(2017.12.05)報導東京千葉的Boso Bicycle Base(單車旅行專用電車)正式公開。

同時間網路上單車旅行同好也發布消息,台灣目前PP推拉式自強號原本讓車友置放自行車的第12車廂,也取消自行車放置的空間。在台灣騎單車旅行利用鐵道做長途旅行的方法越來越少。台灣不論是運動或休閒的風氣尚未普及雖然是事實,可是連公家機關都不支持,也令人失望。

既使在日本,BBB電車也是剛開始運行,尚未普及之前,帶著自行車坐電車只能依行李攜帶的規定帶上車。自行車必須得裝入攜車袋中,才能搭車。一般是沒有多收費用,但是也需要配合在狹隘的車內空間不要影響其他乘客的動線。台灣電車的規定也是如此。



不過台灣販賣的攜車袋,多是只拆一個前輪的150公分以上寬度的大袋子,訴求就是「只需要拆一個前輪」! 「省事」!  但是在我看來這樣的省事,只會造成一般乘客對帶自行車佔用大位置的單車旅行乘客的反感。
就之前的經驗,帶自行車上火車,實在有點礙路。所以我認為上電車,自行車都應該想辦法減少體積,最好收兩輪,120公分以下。但是現在連要找可以拆兩輪的120公分寬的袋子也不多見。

先前用的攜車袋,耐用度沒話講,從20公斤的休閒車用到現在的公路車,陪我們走過多少地方,可以彈性調整拆一輪或兩輪。唯一的缺點就是重了一點也大了一些;加上也有點破損,所以下次旅行前,有考慮新的攜車袋 : 希望使用公路車的前提下「小一點、輕一點」。

對! 就是這就是我要的!
原本朝台灣很多人在用的輕型攜車袋來選,直到看到日本的「縱型輪行袋」!  真是有種拍案:「對! 這就是我要的」之感。要比拆兩輪還要更小,就是把車子立起來。舊車袋橫放寬120公分,立起來寬度就只剩80公分(高度不到110公分),高一點反而沒關係。下面這一段影片達人詳細說明 拆解裝袋 與 恢復組車 的過程每個步驟。


因此尋找哪裡有賣這種袋子,想不到台灣除了有人自己代購進來之外。幾乎沒什人在賣;最後從日本購物網站買來。

迫不急待的試裝測試。

收納後的體積小、又輕! (之前用的起碼兩三公斤,這個則只有400g!!)

這個袋子也是GUEE品牌,不過跟影片中的袋子有點不太一樣;1.這個袋子改用拉鍊 2.增加兩邊的置輪空間隔袋,所以不用像影片需要3點固定的綁帶,只需要綁一條就可以。
因為不是正長方形,所以擺放有方向性,裡面也有清楚的標示車身要擺放的位置。

先拆後輪

加裝後叉金屬架,這就是公路車可以站起來的主因。能想到可以這樣做,真是很聰明的設計。

要把 後變 收進來一點,所以要將 後變 調到最大盤的位置。



站起來了!

我有加購大盤鍊條套,可以隔開鍊條的油汙,避免把輪行袋沾的到處都是。



把肩帶的一端固定在BB五通的位置,再穿過袋上預留的穿孔。

後輪收入之前,我用不要用的襪子來當飛輪套包住飛輪。以免傷到車架。

兩輪放好後,跟車架綁起來固定。(只用固定這個點就好)

完工圖,請昇哥示範肩背整台車


拆或組的時間都大概5分鐘左右。

這麼好用的攜車袋,台灣為什麼沒進? 或製造?

==END==


2017年10月14日 星期六

blue Aerus Soft Bike Case 裝袋測試

2018.02.12 測試(第2次)
拆車步驟
1.卸下維修包、拆踏板、水壺架
2.拆座管、包覆
3.上管、下管、後下叉包覆
4.拆前輪、裝前叉保護架、前叉包覆
5.拆後輪、裝後叉保護架
6.拆後變 (拆後變之前先包後下叉)
7.後叉4小管+立管包覆
8.後變包覆(鍊條要繞在小盤)
9.把手包覆
10.車架裝袋、固定、其他零件整理裝入。
完成
---
裝車步驟 (考慮沒有維修架的情況)
1.裝後變
2.拆後叉與立管的包覆、裝後輪
(裝完後輪才能將車立起來)
3.裝把手(頭碗先不用鎖緊)
4.拆前叉包覆、裝前輪
5.固定龍頭與頭碗
6.裝座管
7.裝踏板
8.裝水壺架、維修包、車燈等
9.整理工具包與旅行袋。

其他:15號板手可以不用帶、內六角就夠了;希望有短頭好拆水壺架螺絲的板手。

---
裝袋步驟彙整(2017.10.14):
  1. 拆下車燈(有電池要隨身行李)、水壺架、維修坐墊包。
  2. 拆踏板。(15號板手)
  3. 拆雙輪,取下快拆。
  4. 包覆車架保護套。
  5. 拆後叉+包上保護套。
  6. 拆龍頭+包上保護套。
  7. 拆座管(做記號)+包上保護套。
  8. 附件+工具+車鞋+車帽整理放入。

---
為了來年的海外單車旅行的準備工作之一。
在決定要安排帶單車搭飛機到其他國家騎車,單車的運送方式就是重要的課題。
預期要租別人常用的攜車旅行袋,不過在廠拍特賣看到這款blue Aerus Soft Bike Case價格實在親民,當下就買回去。

不過沒用過這樣的旅行袋(畢竟跟一般的輕便攜車袋不同),使用的方式還是得查一下。blue公司自己就有放一段簡單不錯的介紹片...


這段影片,簡單明瞭的介紹。不過看起來很簡單,實際上還是得親自操作才知道。

首先,了解這只旅行攜車袋,是軟式的攜車袋,當然用硬式攜車箱會更好,但是價格也較貴,大部分是上萬元,在無法確認日後到底還能出國騎車幾次與口袋深度完全不夠的情形下(自己出國的行李箱也是辦卡禮或大賣場的便宜貨),沒有購置攜車箱的預算。跟一般攜車袋的差異的地方,就是有足夠的緩衝泡棉保護整台單車。
這只攜車旅行袋的尺寸是: 120公分長X80公分高X30公分寬。

我查一下網路最多人用的的是,G牌的軟式行李袋。上次莎姊也是用這款,由於不用拆把手,所以相較之下體積有比較大,不過會比較好裝袋一些。
 

不過我覺得帶單車上飛機也好,上火車也好;單車本來體積就不小,所以體積能越小就越好。比較不會影響別人,自己遇到困擾也越少。以下進入主題,以自己的車來實際操作裝袋。


步驟1:拆踏板。在卸下兩個輪子之前先以15號板手拆下踏板,不然曲柄無法固定踏板,拆不了踏板。平時沒在拆,要拆下的時候要使點力,所以工具大一點比較好(也可以用六角板手,就是要大支一點),到時候也是需要準備一支帶去用。
 步驟2:拆雙輪與取下快拆。


步驟3:裝上保護前後叉,與固定鍊條的附件: 快拆保護桿。


這時候,因為輪子已經拆下來,就可以來進行各節車架的保護套包覆。這個攜車袋有附緩衝材料,而且都有魔鬼氈帶,省去還要自己去找緩衝材的麻煩。包括7個小尺寸、4個大尺寸與一個後變速器保護。

拆後變速器。

拆變速器,用保護包包起來。(在包之前我用紙先將變速器包一層)光看影片看起來很簡單,實際上像第一次包粽子,能否包的好看就是要實際操作才知道;我第一次包整個鍊條看起很亂。
 要注意的地方是鍊條要繞在大盤的小盤
再來就是拆把手與龍頭。


包完保護套的完成圖。已經大致完成。這時腳邊還多一個保護套,不過很快的我就用上了。

打開車袋內部,中間橫向凹槽就是放大盤的位置。所以左邊是後叉、右邊是前面。

我刻意不拆座管,想看看是否不用拆,結果一裝,不拆也不行。

先做好記號...

取出座管,我馬上就知道多的保護套要用在哪裡。


完成! 長榮航空的規定。每人的免費行李重量為32公斤。但是每件不可超過23公斤。我希望是盡量在20公斤內。先進行第一階段的量重。只有公路車,整袋約14.5公斤。

 再加上配件。單車的配件、工具與車鞋、車帽 也一起放進去。

完成照II


重量量測: 18.5公斤。還在接受的範圍內。

請小五的壯妹來提,也可以提起來!!

組車演練!
    車子入袋後,接著演練車子取出的組車。我想到一個問題,我們到達目的地後可能沒有維修架可以用,所以試著不用維修固定架來組裝。
取出車架後必須平躺來組裝。以下就是整理後的組車順序。

A.先裝後變速器。
裝後輪。
裝把手龍頭。
裝前輪。
拆所有保護套。
裝座管。
裝踏板。
龍頭把手位置確認與調整。
變速確認與調整。
裝水壺架。
收工!



組完車,我最擔心的事發生了,後變速跑掉了整整一個速。不過還好靠調整紐還是可以把變速調回來。我請車店老闆檢查,我變速器沒有裝錯,可能是變速線的張力跑掉。所以變速的調整,自己還是需要練練。

---
blue 官方介紹影片節錄_操作參考用



--End--







2017年7月31日 星期一

20170721_阿里山林鐵專列遊記


這次參加社大鐵道班的阿里山林鐵郵輪一日。經由 最了解阿里山林鐵的蘇老師陪同親自講解,我才知道阿里山林鐵2百多名含司機員的阿里山林鐵員工只有8員行政職是正式員工! 其他的都是一年一聘的聘僱員工!!
這樣的情況下如何能確保阿里山林鐵的正常營運?阿里山林鐵絕對有資格放在台灣推展國際觀光的首頁,當成招牌。不解為何還有人懷疑阿里山林鐵該不該永續發展與維持?這是台灣很令人失望的一點,不重視文化,不重視擁有的珍貴資產。
---
印象中我應該是我第一次坐阿里山林鐵。在阿里山公路上下不知道多少次,就是沒什麼機會坐到阿里山林鐵 ! 莫拉克之後只能坐到奮起湖,這次聽到阿里山鐵開放到十字路,而且有郵輪式列車,第一時間就想訂票來,想不到我們鐵道班的班長早就準備好申請專列。我才考慮一個禮拜,就已經是靠候補才能參加這次專列搭乘。

清晨的台南站,消暑的水霧

老早就買好車票,卻不能過閘門,原來買錯日期! 明明知道是星期五,卻買到星期三!!

嘉義站


我還滿喜歡EMU800



今天負責我們專列的是這台DL50。真好,第一次以火車迷、乘客的方式,迎接要搭乘的阿里山林鐵。


而且是最了解阿里山鐵道的蘇老師,陪同親自解說。

拿到蘇老師為阿里山林鐵寫的專冊。這本專冊也將翻譯成多國語言。給外國觀光客。

在竹崎站,站務人員歡送我們。從這裡阿里山號要開始爬山路。


第一站就是最有名的獨立山螺旋爬山,前兩個月才跟昇哥第一次乘坐一小段來體驗。如今再來完整的體驗。



獨立山站,我們在此下車,走過隧道,到觀景台讓我們可以拍攝火車開出隧道。這不是一般的行程,而是配合我們這次專列提出的客制活動。

走鐵道過隧道到觀景台,平常是不可以這麼做。這次是有特別規劃,有特別注意全部清空後列車才有行駛。

從觀景台看樟腦寮站,高低落差200公尺(543M~743M),就是靠這螺旋鐵道爬上來的。每一公里爬升50公尺,共4公里的爬升。



郵輪式列車,在指定的定點會多停一些時間讓你下車走走。我們這一列專列。是由我們社大鐵道班、攝影班還有台中鐵道旅遊班所共同參與。所以大家都是鐵道愛好者。



山中廢棄多年的鐵道,一定有段故事!

來到最熟悉的交力坪



接著經過奮起湖,駛向停駛許久的十字路站。


在十字路站用餐。當然要配奮起湖鐵路便當。

看來配合奮起湖-十字路段的復駛,展開一系列的宣傳。

吃過飯後,阿里山號再次配合我們演出一小段的動態行駛。

開始下山,在多林站與局長專列會車。








接著在奮起湖站放大家逛老街,阿婆草仔貴是我們家每次來奮起湖必買。



到了水社寮站,DL50再為大家動態展示,阿里山林鐵最常見的U型路段的行駛。







回到樟腦寮站


全木造竹崎站,蘇老師特別為這裏停放的報廢車做說明。

竹崎站的水是往中間集中排放


木造車站很有味道。


回到嘉義,完成今天阿里山的鐵道之旅。希望下次再來坐時,已經全線貫通。